美国科学家发现心理学对人类精神系统的测验与灵魂的反应 | 2013-05-19 15:37:10 (被阅读 1671 次) | | 一个心理学中广为人知的催眠测验是,医生随手拿起一杯白开水对受试者说: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后一定会很舒服。受试人在被深度催眠的状态下喝下了这杯白开水,然后被医生立刻唤醒,接下来人们惊奇的发现,受试人的血糖浓度竟然比受试前增加了许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糖分很大的饮料一样。是谁制造了这些糖分呢?
同样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安慰剂效应。1955年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指出,近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剂后,背痛、关节痛等症状得到纾解。安慰剂就是用白水或淀粉等并不具有治疗作用的普通物质来冒充专门的药物。毕阙发现,不光是病人自我精神感受舒服多了,其身体真的发生了物质性改变,如红肿消失或缓解。
同样科学家也发现了反安慰剂效应:由于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由于对药物的排斥心理,哪怕是服用白开水,病人都会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无论是安慰剂还是反安慰剂效应,都印证了中国那句古话:人得病,是“七分精神,三分病”,精神因素起了绝对作用。当然,这世界上人与人大不相同,有的意志力强的人,是不容易被外人的暗示所引导的。
意念自杀?
美国《生物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心理学家杰姆斯.克拉特教授的著名心理学试验,这个试验起源于一起死亡事件的法律诉讼。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几个大学生搞了一次恶作剧:一天深夜,他们将一位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装进了布袋子,然后把袋子抬到火车站,放置在一条早已废弃的铁道上。不久旁边的铁轨上开来一辆火车,“轰轰”的声音让周围大地都在颤抖。只见袋子里的人先是拼命挣扎,当火车快要开过来时,袋子里的人却停止了蠕动。火车开走后打开袋子,几个学生傻眼了:他们的朋友已经死了。
接下来法医鉴定尸体,没有发现任何内部器官损坏的痕迹。法庭应该判他杀还是自杀呢?于是美国心理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克拉特所作的实验是这样的:他把一只小白鼠放进水池里,只见它落入水中并没有马上游动,而是转着圈子发出吱吱的叫声,小白鼠是在用鼠须辨别声波的反射以此判断目标的大小、方位、距离等,就跟蝙蝠一样。只见它尖叫着转了几圈后,朝着一个选定的方向奋力游过去,不一会儿它就游到了岸边。几次试验都是如此。
紧接着他又选了一只小白鼠,并把鼠须统统剪掉,然后将它放到水池中心。只见小白鼠同样转着圈发出吱吱的叫声,由于鼠须被剪,使它无法测定方位。它着急地继续转着、叫着,不一会儿这只小白鼠就沉到水底淹死了。
克拉特解释说:由于无法准确测定方位,在它的脑子里,茫茫四处都是水,它自认为无论如何是游不出去了。于是绝望令它停止了一切努力,自己强行结束了生命。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意念自杀”。
那位恶作剧的受害者当他听到火车开来、感受到铁轨颤动时,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为了免受被火车分尸之苦,在火车离他尚有百米时,他就自己终止了生命。
“自觉精神”与人的灵魂
基于这个道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据他调查,在美国63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他也重复了那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让罪犯躺在床上,告之将以放血的方式执行死刑。然后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打开,让犯人听水的滴答声,很快这个人就死了。加德纳表示,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脊梁,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变形了。
曾在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1997年),1978年总结他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
他说:“我们每个人在胚胎发育或幼小的某个时期,就具有非物质的思维和自我领悟能力,这种人的‘灵魂’使我们具备了人类的特征:意识、思考、爱、恨、怕等。”他推测,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自我”在物质大脑死亡后依然活着。很多科学家相信,埃克尔斯所说的“自觉精神”就是与宗教和神话中的“灵魂”相类似的东西。问题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出发点,科学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仅仅认识到“精神独立于肉体”。看来,“灵魂”这个远古的认识,也许并不是荒唐的迷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