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逝世,系原中顾委委员、开国少将 | 2017-09-01 22:28:50 (被阅读 3019 次) | | | 图片上:向守志
图片下:熊兆仁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王哿
2017-09-02 09: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9月2日凌晨从向守志将军亲友处获悉: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9月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据新华网介绍,向守志同志原名向守芝,1917年11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向守志曾任团长,旅长,师长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师长,军参谋长,第15军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
向守志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曾任红9军第76团副排长。抗日战争时期,向守志任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向守志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守志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4师师长、15军参谋长、15军军长,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此外,向守志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向守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在我军的将星序列里,向守志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参加战役战斗无数,九死一生,屡立战功,是我国导弹部队创建的见证者。上世纪60年代初,向守志从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成归来,军区党委准备推荐他任军区参谋长,组织上还专门派人来了解情况。正当他准备回老部队大展身手的时候,却接到了命令:任命这位陆军第15军军长为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一边是提职当大军区的参谋长,一边是正军级平职调动白手起家当院长,孰重孰轻,将军也有考虑。在组织决定面前,他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国家要成立战略导弹部队,急需建设者,面对部队调整改革的关键时刻,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前途发展,更要心中有大局。“治军先治校”,我想来想去,那就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愿去当这个开路者和垫脚石!
《解放军报》2016年初在“革命前辈讲述正确对待进退去留的感人故事”一文记录了向守志的回忆:“我谢绝了军区首长的挽留,告别了15军的战友,乘车向西安驰去,时至今日,我依然为当时的决定感到骄傲!”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开国英雄的红色往事》一书披露,“文革”初期,向守志出任第二炮兵司令员。然而上任仅仅43天后,他又收到了林彪签发的命令:撤销其二炮司令员的职务。原因仅仅是:“向守志不是林彪的人。”1974年,他重新回到原岗位,成为唯一一位两度在二炮担任主要领导的将军。
对于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接连打掉的“老虎”,向守志更是表现出了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正义感。2015年,他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怒斥周永康、徐才厚,用词异常严厉:“周永康、徐才厚等人抛弃信仰,背叛党旗下的誓言,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可耻可悲!”
向守志将军的离去,意味着在世的开国少将又少一员。
今年2月,104岁的原军委炮兵学院政委廖鼎琳、101岁的原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员盛治华先后逝世。4月,103岁的原铁道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贵德逝世。
5月,101岁的国防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张志勇逝世。6月,100岁的原武汉军区副政委任荣、103岁的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魏国运逝世。
据澎湃新闻统计,向守志将军逝世后,在开国少将这一级,目前尚存26人,他们基本都是在红军时期就参加革命,平均年龄已近百岁。
此外,向守志将军的逝世,也意味着目前健在的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顾委”)委员仅剩9人。
据《党史博采》记载,中顾委是邓小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解决中央领导机构新老交替而设立的一个独特机构。中顾委成立于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被撤销。
退休后的熊兆仁忙扶贫学桑蚕养殖
熊兆仁,1912年生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在解放战争中为迎接人民解放军主力渡江南下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3年6月,组织上决定时年71岁的熊兆仁离休。但他离休志不休,毅然打报告参加老区建设的“战斗”。部队和地方的领导都劝他好好休息,安度晚年,可他执意不肯。他说:“没有老区人民的支持,我们的党和军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没有老区人民的流血牺牲,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成立。我们这些老战士,有责任关心老区,建设老区。”
有媒体报道,为了充分了解老区情况,熊兆仁像当年打游击一样,穿着便衣,背着水壶、干粮,轻车简从,到福建省每一个老区、大部分基点村调查研究。要想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就要寻找一条建设路子,尽快脱贫致富。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个宏伟蓝图勾画出来了:修建铁路、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改良养牛、养蚕,加强养殖业;改造大型水库,发展电力;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工程;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种桑养蚕是一项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养殖业。老区、革命基点村山地多,可大量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会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熊兆仁决定先把闽西作为种桑养蚕的试点。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1989年夏天,他带领福建省老区办、省蚕桑研究所、省丝绸联合公司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到6个乡镇进行实地考察,信心大增,感到闽西发展蚕桑生产前景广阔。在他的主持下,考察组向省政府写出了可行性报告。省政府同意了。从此种桑养蚕活动逐步从闽西走向了全省老区。
为了解决蚕桑种子和养殖技术问题,熊兆仁又带领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其中到广东翁源县的考察是他暮年经受的又一次严峻考验。这天下午出发后,天下起了小雨,汽车在泥泞的山路上不时打滑。雨越下越大,山路越发难走,前面还要翻越一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公路上尽是烂泥巴,两边被汽车压出了两道深坑,越野车都很难通过。当汽车行驶到山顶时,再也无法前进了。此时是凌晨1点钟。原来预计当晚7点以前可以到达目的地,现在却只走了一半路程。饥饿、黑暗、寒风一齐袭来。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无法与外界联系,大家只好在车上静静地等着。天刚蒙蒙亮他们冒雨又出发了,直到达翁源县城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的笑了:人人都一身汗水一身泥,斑斑驳驳,像穿了迷彩服似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