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价改之思辩 | 2013-06-10 20:52:30 (被阅读 694 次) | | 《全球能源架构绩效指数2013年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能源体系正处于转型期,因此决策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能源结构的核心目标――即在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并为全人类提供可用能源。”能源结构和能源三角形是报告分析的基础模型,能源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获得与安全”。
能源价格在“能源三角形”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可靠的能源可提高生产力和收入,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价格信号必须真实地反映能源生产成本,确保能源消耗的经济可行性,并确保能源生产者注重节约,同时保障相应正常的市场需求。在“保障能源获取与安全”环节中,贸易伙伴能源供应的安全性、能源自给自足产生的风险(促发能源市场的解体)以及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波动),都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关键问题。即使在“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能源架构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改变能源架构减缓能源消费对环境恶化以及能源部门对其它受限资源(如水和金属等)的依赖,能源价格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管理经历了“完全计划价格”、“价格双轨制”、“价格并轨”、“原油国际接轨成品油新加坡联动”,到今天与国际油价基本接轨几个重大的变革历史阶段。总体上看,石油价格的改革是成功的。首先,持续的价格改革并没有造成国内供给与消费的中断,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次,能源生产者保持了极高的发展热情和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并逐渐成长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最后,国内消费者,更主要是最广大的家庭消费者保持了持续的增长消费的热情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人汽车消费的持续增长方面。以“能源三角形”架构来分析,可以说中国成品油价格改革是成功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并保障了石油获得的安全性。诚然,不足也是存在的,就是汽车排放成为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因素。笔者以为,这更多的是与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而石油价格因素不是主要的。
比较煤电价格改革,石油价格改革相对而言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除了石油在中国能源中占有的比重较小、对国民经济影响稍小以外,笔者以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存在一个全球化贸易平台的期货市场,尽管石油价格难以准确预测,但石油价格的波动起伏是透明的,参与或退出交易是公开的、自由的和自主的。石油是全球最大宗的贸易商品,其贸易价值占了全球资源贸易总量40%以上。在规模如此巨大、参与者如此多元和众多的石油贸易平台上,没有人能够说自己有定价的“话语权”。中国在改革过程中与国际价格“逐步接轨”的方式是正确且稳妥的,故改革获得了成功。油价接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是,我们从全球获得石油资源的能力和信心从来没有达到过像今天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自信并不是来自于“自给自足”,而是来自于我们有了全球化的竞争能力,来自于我们“买得起,用得起”的能力。
各种迹象表明,我国天然气价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进口商没有竞争力,最终导致供给不可持续。不改革,不能体现能源资源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造成资源浪费,能源利用效率受到压制,结果是单位GDP能耗成本高企,影响国家竞争力,发展不可持续。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很低,刚刚超过5%,应该说天然气价格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不会太大。笔者很赞成政府下决心,选择“小步走”的方式提高天然气价格。“小步走”的改革方式需要三桶油做出一些牺牲,央企对社会做点贡献是应该的,但企业再大,经济上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小步走”的改革不能拖得太长,否则企业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失去获得资源的能力,会把企业拖垮。笔者建议“小步快走”,在“能源三角形”结构下兼顾各方利益,尽快使天然气价格“到位”。
“到位”的概念首先是“供给与消费的可持续”。目前,天然气不象石油有一个“国际价格”,所以与“国际接轨”没有意义。天然气国际市场的发展阶段远滞后于原油市场,LNG是新兴的天然气贸易形式,正快速崛起,与1970年代石油现货市场出现并兴起的态势相似。随着LNG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贸易参与者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天然气国际贸易平台与期货市场终将出现。中国将会是天然气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中国是石油贸易市场的“后来者”,石油价格接轨是“被动的”,而在天然气国际贸易方面,尤其是在LNG贸易领域,中国不是“后来者”,我们应该积极作为,我们可以成为最重要的“建设者”。这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陈卫东 作者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