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延安市划定110人“二流子” | 2013-05-31 20:23:27 (被阅读 1322 次) | | “延安市划定二流子110人,其中女二流子39人。二流子的门上和身上被强迫佩带有二流子的徽章标志,只有在真正参加生产之后才被准许摘去。对女二流子,规定她们受家人严格束缚,帮助丈夫整顿家务,如有不改,则丈夫打骂,政府不管,也不准离婚。”1943年5月24日,《解放日报》发表《谈延市二流子的改造》,文章如是说。
1943年元旦,《解放日报》新年献词提出,1943年是“遭遇到空前困难的一年”,陕甘宁边区以“发展生产,加强教育”为中心任务。借上一年全党整风运动的浩大声威,一场全民参加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朱德在延安各机关学校生产总动员大会上说,“贪污、腐化、浪费是生产运动的敌人。在生产中,不许有一个败家子、一个二流子。”当年2月2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改造二流子》。
“不务正业,不事生产,以鸦片、赌博、偷盗、阴阳、巫神、土娼等为活,搬弄是非,装神弄鬼,为非作歹的各种人”,这是二流子的官方定义。
二流子,也就是古代的游民。学者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游民阶层在宋代开始出现,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历朝都很重视对游民的整治,朱元璋曾下令逮捕游手好闲者,为了控制人员流动,更发明了保甲制度,通过户籍管理以及连坐方式建立起一套社会监控体系。
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边区各县首先划定二流子名单。1943年初,边区属下10个县约150万人口中,共划分出二流子约9500人。
二流子们,成为过街老鼠。
绥德各区县奖励劳动英雄的大会上,二流子们身披白布条,耷拉着脑袋,被拉上台。台下哄堂大笑。据说,二流子蒋生俊、辛振有被群众讥笑以后,彻夜难眠,痛下决心,改做好人。吴堡县领导在后胡家山村开会宣布二流子的可耻之后,邻村二流子王岭来村里串门,一个瞎子听说了,当他面向地上吐口唾沫,带声“呸”。据说,这口唾沫对王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自此走上正路。
在绥德,有一个抵制二流子的“市民公约”:一、不买二流子东西;二、不让二流子在好人家串门;三、不让二流子在家里掌握经济权;四、各家自己保证,以后不再出现二流子;五、代二流子找职业。延安制定了“二流子公约”:一、不染不良嗜好;二、不串门;三、不招闲人;四、不挑拨是非;五、要有正当职业;六、如有违反,罚工。
《解放日报》发表了按“信天游”调式填写的歌词《笑话二流子》,并注明是“农村妇女儿童嘲笑二流子唱的”:“……你婆姨也恨来你儿也嫌,二流子顶个球不蛋。不要上我家串门子来,怕你把懒劲串进来。二流子你长得也像个人儿,为甚不好好的过年景儿?二流子二流子快回头,劳动起来甚也不愁。”
顽固不化的二流子,受到集中管制并被强迫劳动。绥德有个二流子戒烟所,对每个二流子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其犯何前科、改造计划,二流子经所长考察鉴定、众人评议合格后,才可出所。
愿意改过的二流子,由政府安排,分配或者租借一定的土地、种子和农具,扶助监督他们参加生产劳动。
1944年的统计表明,一年间,边区共改造二流子6400多人。改造二流子运动取得胜利。
1983年,席卷全国的“严打”运动中,一个因与10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而以流氓罪被处死刑的王姓女二流子留下一段话:“性自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我的这种行为现在也许是超前的,但20年以后人们就不会这样看了。”
20多年后,2010年,“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成为新的口号。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3-05-29/59201370.html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