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北京春节环城赛跑-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二) | 2015-09-18 20:14:24 (被阅读 1281 次) | | | 图片上:1956年的2月15日,是农历大年初四。[ 画面 ] 四年的环城赛画面。
图片中:58年代春节环城赛照片
图片下:天安门昔日的起终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3日 16:57 来源:CCTV.com
[ 画面 ] 老影片:1972年的《新闻简报》
这是一段关于北京春节环城赛跑的纪录影片,拍摄于1972年。说到环城赛跑,相信仍然有不少的北京人至今记忆犹新。过去每逢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三,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跑上街头观看。这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北京人春节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五十年前1956年的2月15日,是农历大年初四。像往年一样,北京城依然刮着凛冽的寒风。上午九点,在天安门金水桥前却是人头攒动。一千四百多名运动员每五十人一排,等候着发令枪响的那一刻。随着一声号令,长安街刹那间变成了宽阔的跑道。第一届北京春节环城赛跑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我手中拿的是《人民日报》1956年2月的合订本,在当天的报纸上,获得首届春节环城赛跑前五名的选手意气风发,像英雄一般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其中获得第五名的蓬铁权,当年是北京四中的一名高中生。初二晚上跟本我就没当回事,第二天老师告诉我八点以前到天安门。一起来以后,天上风沙很大,大概五六级风那样。我就坐着电车,那时候电车就到天安门了。那时候可以骑自行车跟,我中学的同学、同班同学都在一直跟着我,说我前头几个、后边几个,或者让我保持点劲儿,别太着急,或者让我快跑、快跑,前头他不行了,他不行了,开过去。在今天的北京四中校友网站上,有这样一篇回忆文章:“蓬铁权,当时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蓬铁’。可以说他是当年四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他一米八的个子,宽宽的肩膀,两条结实而修长的褪,跑起来步幅大、姿式优美,真是让人羡慕。”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比蓬铁权小两届的四中校友李锡川,五十年前“蓬铁”参加环城赛跑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当时北京汽车很少,所以马路上没有交通管制,你愿意骑自行车跟着也可以。但是因为他们跑的速度相当快,你要骑自行车,你也得很快的速度才能跟上。等到蓬铁权过来的时候,离得几十米以外,根本没看清楚蓬铁权。因为当时天特别冷,这个出气啊,整个两颊眉毛全是白的。当时他戴着一个小帽子,我以为是一个外国人呢,因为那时候也有外国人参加。等到跑近了,我才看见是蓬铁权,那时候就喊“蓬铁加油,蓬铁加油!”他就这么一挥手,那他来不及打招呼,就跑过去了。这些色彩不再鲜亮的纪念章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五十年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口号,号召广大群众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在那个物质条件较为贫乏的年代,一双跑鞋、一身运动服就能参加的长跑运动顺理成章地成了很多人锻炼身体的好方法。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七家媒体发起的环城赛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为了提高比赛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从第二届环城赛开始,赛事的时间就固定在了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三。选手们从天安门出发后,沿着西长安街向西到西单折向北,经过西四、平安里,然后往东到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平安大道,再拐弯往南到东四、东单再回到天安门。一圈儿下来,是一万三千多米。今天,矿业学院的校址还在,只是名字改为了中国矿业大学。五十年前的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国家煤矿人才的培养基地,而矿院的领导也格外地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所以这所学校的体育运动氛围在当时的高校中是最浓的。 1958年环城赛跑季军李进尧。 那时候,因为矿业学院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得特别好,1958年得了贺龙奖给的体育红旗学院。群众性体育运动确实是非常好,你早晨起来,我印象里,一早上起来特别像冬天这个季节,天还没亮,操场、路边、围绕学校的马路,都是矿业学院的学生,黑压压的一片在那里跑。看起来那时候啊,主要咱们体育设施太少,要锻炼身体没条件。学校还好点,有器械,有单杠、双杠、跳马,你还有,其他单位都没有这个,连这个都没有。顶多弄个破篮球架子,打打篮球就完了,其他没有。但是长跑又是很普及、很简单一东西,只要有马路你就能跑。人们就觉得冬天它又不冷,夏天热它无所谓,跑完了以后舒服。这样就行了。所以这个运动在北京市发展就比较好了。现如今,在街上跑马路的已经不多见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运动场或者健身房锻炼身体、调整身心。人们也不会赋予跑步太多的意义,它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一桩乐趣,然而,五十年前的环城赛跑却不太一样,它不光被很多普通人看作是展示水平追逐梦想的竞技场,事实上,它也成为了一些人人生命运的转折点。1958年,22岁的崔云海还是北京矿业学院下属工厂的一名工人。那个时候也正是北京春节环城赛跑开展得最如火如荼的时代,年轻气盛的崔云海跟着其他工友一起懵懵懂懂的报名参加了比赛,那一年他得了第十八名。当时在矿业学院附属工厂,我是一个工人,开机床。学生来实习,给学生讲解机器原理。搞这些东西。但是学校矿业学院已经盛行长跑了,第一年李进尧得了一个第四十九名,1956年第一届。第二届他又得了一个第一,对我鼓舞特别厉害。他四十九都能隔一年他就能够第一了,我这十八比那四十九还靠前呢,也有第一的可能性啊。1959年的大年初三,第四届北京春节环城赛跑又准时准点地在天安门前举行。人潮沿着长安街向西前进。当时这个西单路口马路没有现在这么宽,挺窄的。跑到这儿以后,大队人马过来,再加上体育爱好者骑着自行车,所以这个路口非常地乱。当时跑到这儿以后,人就像钻了口袋似的,所以跑到这个地方,我当时被人就把鞋踩掉了一只。结果也顾不得再捡那鞋穿上了,就一只穿着鞋、一只光着脚,就一直向北跑下去了。最后跑到终点,我还得了一个第三名。在当时拍摄的这段黑白影像中,只有崔云海站在第三名领奖台上高举奖杯的画面,并没有他光着一只脚。向前跑的镜头。可是他的这段小插曲,的确成了1959年那届环城赛跑的一个标志。比赛结束的当天晚上,矿业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晚会,三个身穿白色运动背心的演员模仿着白天比赛中运动员们你追我赶的样子,在台上跑开了圈。其中一个人故意少穿一只鞋,逗得台下的崔云海大笑不止。1960年的春节环城赛跑,崔云海得了个第二名。正当他满怀信心地期待着1961年的比赛时,却意外地接到了通知环城赛跑停办了。 1961年新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考虑到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停办了包括环城赛跑在内的许多体育比赛。操场已经荒芜了,长了很多草,几乎没有人跑了。因为男同志一个月三十斤定量,女同志二十五到二十七斤定量,可想而知,可想而知,太难过来了,太难熬了。因为环城赛跑,崔云海被评为了运动健将,粮食定量也由30斤涨到了48斤,正因为比别人多的粮食供应,他才能够保证不间断的训练,但这一坚持就是三年。1964年国家形势好转,环城赛跑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三如期恢复了。但是考虑到刚刚度过困难时期,人们的体力也还处于恢复阶段,环城赛跑的距离由以往的一万三千米缩短到一万零五百米,参加的人数也由1960年的两千一百人下降到八百三十三人。即便这样,比赛当天还是吸引了大批观看的群众。在多届环城赛跑中,崔云海一共获得了一个三连冠,一届亚军、四次季军,他也是环城赛跑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三连冠的选手。长跑活动不仅让崔云海成为了名噪一时的体育明星,更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他由矿业学院车间里的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了一名长跑健将。后来崔云海又长期在大学校园里担任教练工作,发表过许多普及长跑知识的文章。在今天北京东城区的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上,有一家不起眼儿的的体育用品商店。它是那么小,以至于稍不留意就可能错过了。它的主人不是每天都来,来了就会在办公桌前写写东西或者整理整理货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叫李燕琨的人,也是当年环城赛跑上的一位名将。从1974年开始,环城赛跑的报名表上有了李燕琨的名字。和崔云海相比,李燕琨的环城赛经历不仅有着辉煌的成绩,更有着一段辛酸的心路历程。作家史铁生是李燕琨的好朋友,在那段李燕琨练习长跑的日子里,坐着轮椅的他见证着李燕琨与环城赛的喜怒哀乐,并把这段经历写入了《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当中。他写道:“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二十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容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我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个工作,很渴望。记得当时,穿哥哥的一件工作服都觉得是一种自豪。因为那种很特定的环境里,那种对工作的渴望渴求是很强烈的。处在困境中的李燕琨在用跑步寻找着出路。来自周围人的关怀支撑着当年那个孤独的长跑者,这也让李燕琨至今念念不忘。那时候铁生,他还有妹妹、母亲、父亲,生活其实真是不宽裕。那时候史伯母给我买了一双,我记得特别清楚,七块九的排球鞋。为什么叫排球鞋,因为当时它那个底儿特别松软。因为我穿的上海的那种田径鞋,底儿特别硬,因为那种田径鞋当时四块八一双,这个鞋七块九。后来那双鞋我非常地珍惜,我每每跑二十多公里的时候,我才穿那双鞋。平常我要是跑十几公里,我都穿我的那种鞋。在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下,李燕琨一共参加了十四届的环城赛跑。最后一次参加,他以三十八岁的年龄又得了第一名,并打破了纪录。1985年李燕琨进入北京部队体工队,成为一名专业长跑运动员。因为环城赛跑的路线是在北京市中心的主要街道上,容易阻塞交通。所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环城赛跑在经历了三十年之后,不再在春节期间举行,赛事的起终点也改在了工人体育场。北京春节环城赛跑终于变为了人们永远的回忆。然而,那段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的黄金时期,以及当年比赛过程中的一幕幕场景和一个个故事,仍然深深印在了很多老运动员和观众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挥之不去的环城赛情结。过去的北京环城赛跑的时候,沿途有很多老人、中年人、儿童,在沿途打快板,甚至有更出色的那些表演。我觉得整个环城赛跑,它的完整的概念真是体现北京人的一种节日的东西。比如原来北京春节,有春节环城赛跑的时候,我觉得大年初三,很多家庭的人都到天安门、环城赛跑的路途去看,看自己的丈夫,看自己的兄弟或看自己的同学、父亲,我觉得那个时候真是,可以说那时侯的春节,那时侯的组织者,也赋予了北京春节一个更新的内容,就是把节日跟环城赛跑联系起来。人们过节日,本身环城赛跑也像人们过节一样,可是现在,我们就觉得这种东西很少。2004年5月,当年的老运动员们重新聚在一起,成立了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俱乐部。他们希望能够把有益身心的长跑运动重新推广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加入到长跑健身的队伍中来。每个周日的早上,崔云海等一些俱乐部的发起者都会在公园把长跑爱好者们组织起来,在一起进行科学的锻炼,这也成了这些爱好长跑的老朋友们定期聚会的场所。(崔云海)你那个重心绝对不能在后边,如果在后边,你绝对跑不快。咱们现在往这个方向,大家跟我咱们先热热身,咱们开始跑了,乃龙你带头。(邓乃龙)我们陈师傅原来就在这儿跑,一直跑到路灯亮了。七十八,跑十圈。哪儿像啊。(邓乃龙)2008年的时候,让我们,有马拉松的时候,我们当个绿叶儿,跟着掺和掺和就行,别给我们忘了。在先农坛体育场的一个会议室里,俱乐部的成员们会定期开会,讨论俱乐部里的各种事情。当然,会议室是临时借用的。今年是北京春节环城赛跑比赛举行五十周年,今天开会就是要讨论一下如何搞一个宣传活动。(崔云海)庆祝五十周年这个期间,咱们每人应该为自己的节日献礼。比如你写一篇文章,邓乃龙写的文章,下边注上春节环城赛俱乐部,然后打上网站,你就可以在你的范围发了。 (李燕琨)我认为刚才崔老师说的我都赞成,比如出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指导性的。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就我们整体,我们应该对五十年的环城赛跑,给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我认为这个,我认为所有的人还是应该很好地想想。虽然大家的想法还不是很统一,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所有人对环城赛跑的依恋。参加环城赛跑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他们的青春中最重要的一段回忆。可以说,画面上的这些景物和那段环城赛跑的故事已经定格在了历史中。随着西单、东单、西四、东四、平安大街的改建拓宽,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当年跑着有轨电车的窄窄的马路、敲锣打鼓的群众场面以及骑着自行车跟跑的追星族们。然而,当我们再度聊起当年的比赛,聊起那曾经让人心潮澎湃的场面,老人们眼中闪烁的分明是精彩和兴奋。自从北京春节环城赛跑停办以后,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越来越多的各种马拉松比赛已经成了每年北京城必办的赛事,北京的中长跑活动已经走向了国际,奥林匹克所推崇的参与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奔跑者的身影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1981年,来自12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这一赛事逐渐成为长跑爱好者们追逐的目标。 1981年纪录片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至今,作为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事之一,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人参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