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 | 2013-06-10 22:45:02 (被阅读 738 次) | | 琴声如此悠扬
近几年,古琴成为拍场新宠,拍卖迭创纪录:2003年,中国嘉德春拍上一张唐代“九霄环佩”琴(见图),以346.5万元成交,为当时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半年后的秋拍上,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再创佳绩。2009年,一张明代“月露知音”琴又创下了2184万元的成交纪录,一年后,一张北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古琴在北京保利秋拍上拍到近1.37亿元,成为内地市场首件过亿元的乐器与古董器物。2011年初,王世襄旧藏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又一件成交过亿的中国乐器。
古琴拍卖从百万时代,进入千万时代,再迈入亿元时代,不过七八年时间,不断刷新的天价纪录,让人们看到了其收藏的价值,玩赏与收藏古琴的热情可谓步步高涨。
2010年的春拍,中国嘉德、北京永乐、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共推出16张古琴,成交15张。
有专家指出,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古琴拍卖价格的大幅攀升,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和包括香港在内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在内的古琴数量应不会超过2000张。
如今,经历了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沧桑荡涤,能幸存下来的古琴,尤其是流传有序的名琴更是寥若晨星。目前,古琴收藏大体分为三个档次:一是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这也是备受藏家关注与追捧的琴,目前在市场上屡创新高的多为此类;二是明代文人制琴,尚有一定数量留存,市场价格也已不菲;三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品质远逊于前两类,数量相对多一些。
琴声如此悠远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公认的人类共同的重要精神财富。也许,这可以视作新世纪古琴收藏与拍卖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3000余年不曾中断,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追求和清供。现代为了与西方乐器相区别,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
古琴收藏热,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体现出东方文化的魅力,也显现了其日渐增强的世界影响力。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国学习古琴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专著《古琴》在瑞典乃至中国都成为颇受欢迎的读物,似乎也为这股热潮做了一个小小的注解。
对于喜欢古琴的普通收藏者来说,即便是第三档的古琴,其价格依然可谓“恨天高”。专家认为,普通收藏爱好者不妨从新制的名家古琴入手,既稳妥保险,又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为评定一张古琴的价值,要参考多方面因素,不一定年代越老越好,材质、工艺、品相、年代、式样以及流传情况等都影响着一张古琴的价值。
一张琴做得好坏,材料第一重要。收藏古琴最重要的标准是音色,而古琴的音色与其共鸣箱内所使用的木材有关。木材越老、越干燥,效果越好。用老木制成的古琴声音频率范围远远超过用新木制成的,木质越老,颤音的频率越高,音色越是浑厚。制作古琴最好的老料大多取自庙宇老屋或败棺的桐木、梓木。这样的木头历经百年,已经没有水分了,干燥清爽,坚硬如石,用手敲打,音色纯净清亮,但找到这样的老料相当不易。这也是为何一些新制的名家古琴价格同样不菲的原因所在。
目前,全国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价格较低的新琴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而出自名家之手的琴已动辄近十万甚至几十万元。在手工制琴的工坊里,制作一把琴要耗时半年,甚至更长。这些新制名家之琴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上百道工序大部分靠手工完成。
唐代制琴世家雷氏家族云:“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可见,无论是新制琴还是老琴,都需要经历长期使用方能使琴音臻于佳境,无论是苍劲,还是古朴、沉雄,正是其体现的神韵,不断接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源远流长。
琴声如此静穆
心静人净,七弦得听。
一张琴,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了解内情的人来说,却在情理之中。
古琴,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3000多年来一直是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相伴的富有生命意蕴的器物。明代屠隆论琴曰:“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琴越弹才越好。琴的体内也仿佛蕴藏着一股“能量”,需要琴主不断弹奏来释放它的灵性,去掉它的“火”气,使琴体慢慢松透,得到“呼吸”,这样,琴音也就更加雅正幽远了。
因此,收藏古琴不在于买,重点在于藏,而且还要藏得讲究。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若长时间平放,则容易造成“塌腰”。现在有的藏家花费重金买来古琴后,常常是把“宝贝”往保险箱里一锁,长久不去碰它,想来真像打入冷宫的美女,让人无限唏嘘。这样的收藏真的是把古琴“藏”了起来,藏而不抚,其实是糟蹋了古琴,远离了琴的真道与真趣,直接跟投资、投机画上了等号。
可以说,收藏古琴充分体现了收藏文化的个性,它与投资、投机不同,是件俗不得的事。收藏古琴,需要懂得琴,以人心解琴心,以琴心修人心。“琴心”二字,非常重要。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抚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这时林黛玉说了:“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今人抚琴已经省却了许多繁琐的礼仪和程序,因为演奏环境的变迁,也破除了许多古时的忌讳,但琴心与琴道不会变,琴的意境与内涵也不应该被降低。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在古代,琴担负了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职业琴家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数千年来,琴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传承文化精神、修身养性的道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