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日报:中日韩自贸区迈出第一步的机制安排 | 2013-04-03 19:04:17 (被阅读 1206 次) | | 朝鲜日报中文网4月1日发表文章,题为《中日韩自贸区迈出第一步》,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友骏,文章如下:
2013年3月28日,为期三天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第一轮谈判结束。中日韩三国讨论了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广泛议题,为下一阶段的谈判深入搭建了重要框架。显然,自贸区建设的启动对于三国的个体经济及地区经济均是重大的利好消息,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自贸区是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汇总,是重新创造规模经济的重要跳板。实际上,中日韩三国庞大的经济体量是这一自贸区吸引世界瞩目的关键亮点。据报道,中日韩三国同为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2012年三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约占到全球的20%,占亚洲的70%。中日韩三国也是全球贸易大国,2012年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更为重要的是,三国人口的总和超过15亿,庞大的人口基数为这一自贸区的未来发展创造了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中日韩自贸区若能建成,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价值一定可以与之前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区的成立等相提并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前者。更为重要的是,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基础较好,基础制造业实力雄厚,且三国之间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彼此共同的努力完全可以打造出横跨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链工程。由此,与世界其他的一些自贸区相比,中日韩自贸区的可塑性与发展性更强,潜在的经济利益更为充实、牢固。
第二,自贸区可以创造超越经济利益的政治价值,是推动政治和解、缓和尖锐矛盾的“特效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都纷纷借助模型,从纯理论的角度阐明了关税同盟、自贸区等经济合作模式可以创造经济利益的重要结论,而且,相关国家及地区的消费者无疑都是重要的受益方。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模型假设完全排除了一切干扰性因素,并将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完全理想化的基础上,更没有考虑任何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当前阻碍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主要矛盾仍在于政治龃龉,中国、韩国与日本之间均因不同的领土纷争而陷入严重的政治对立,甚至这也已威胁到双边及多边关系的未来发展。因此,无论怎样,此次三边会谈能在逆境中成功启动已实属不易,从中我们也不难解读出三国均对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合作机制葆有巨大的期待。
第三,自贸区引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推动在东亚地区、甚至是亚太地区内构建更广范围的经济合作机制累积正能量。实际上,当前全球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业已陷入了停滞,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久拖未决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在此背景下,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发展就升格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合作的主要趋势。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之后,地区经济合作的趋势表现得愈发显著,推进的速度也更快。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只是这股地区经济一体化潮流中的重要分支,符合现实经济发展条件的亟需。但不可否认,中日韩自贸区的确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对象之一,对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既是一种合作的表现,同时也象征着一股潜在的力量。
当然,作为中日韩自贸区的特色与创新,三国可以不必把自贸区的优惠措施仅仅停留于关税减免、优先通关等传统层面上的互惠,更可以在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上拓展广阔的合作空间。具体而言,中日韩自贸区完全可以将技术领域的合作与共赢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深入合作,争取将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全球自贸区的典范,引领地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基本都共同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内需不足、产业结构转型等重大经济课题,因此,三国完全可以借助自贸区的平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分享在应对及解决这类矛盾的政策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创造以三国制造业为支撑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及产品。比如说,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和老年人用品的“银发产业”等。
总之,中日韩自贸区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其潜在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效应甚至可能超越我们的预想。但无论怎样,从谈判到最终建成,未来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更需要中日韩三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
| |
| | |